罗天益曰:汗、吐、下解后,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。得表和而里未和,然后下之,明不得以其冒而认为入里之邪,遂致妄下,亦不得以其冒而认为表汪琥曰:得里未和「里」字,诸注指二便言。
所以然者,尺中脉微,此里虚,须表里实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。林澜曰:头项强痛,经汗下而不解,心下满,微痛,小便不利,此为水饮内蓄,故加苓术,得小便利,水饮行,腹满减,而表证悉愈矣。
一 上古有法无方,自仲景始有法有方,其规矩变化之妙,立法成方之旨,各有精义,皆当明晰,兹于每方必审究其立方主治之理,君臣佐使之相辅,功能性味之相合,一一解于其后,即方中用水之甘澜麻沸,火之宜文宜武,煎之缓急,渍之迟速,服之频顿,莫不各有适病之宜,前人或置而不论者,必备录而详解之。程知曰:言胃脉浮涩,不可大攻,宜用麻仁丸润法也。
昧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而不敢用,岂知承制之理乎!太阳病,外证未解不可下也,下之为逆,欲解外者,宜桂枝汤。海粉,热痰能降,湿痰能燥,结痰能软,顽痰能消。
然在皮肤之表,非若伤寒之壮热无汗,恶寒虽近烈火而不减,恶风虽处密室而仍畏也。太阳病下之,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。
此条脉促胸满,汗出微恶寒,不喘不下利,反属虚寒者何也?以身论之,则外为标,内为本;阳为标,阴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