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曰:气行血随,水既上升,又必复降下。四大者,地、水、火、风也。
不遽揭其非,待其先将此等方法用尽,束手无策,而后明示曰,再求《金匮》,是教人由浅而深,探求至理之意也。脉来洪大数实浮滑,乃邪实火盛,此为有余。
予思此二方,皆是着重血中有滞也。学者务于平日,先将阴阳病情,真真假假,熟悉胸中,自然一见便知,亦是认证要着。
中指脾胃交会处也。 病至此际,十少一生。
若久病之人,忽然清涕不止,又见壮热,汗,气喘唇青,脉劲浮空,乃亡阳欲脱之候,争宜回阳。太和之气有亏,鬼魅丛生,灾异叠见,诸疾蜂起矣。
玉茎之举,必须心火下照,又可见天三生木之机,此就其形体而言,其中之精义实微,未可尽泄。 此皆六步之中,亦有从阴从阳之浅深,药性亦各有专主,均可变化推衍,增减随宜。